“1000 箱奶油饼干卖了 20 万,到底赚了多少?”
这是不少食品工厂老板月底算账时的困惑。尤其是做烘焙、零食、饮料的工厂,原料品类多、生产环节杂,算成本时总像 “拆盲盒”—— 面粉用了多少?黄油损耗了多少?生产线人工和烤箱能耗该怎么分摊?最后要么粗略估算 “大概赚了 3 万”,要么发现 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”,连哪款产品真正赚钱都搞不清。
就像之前接触的一家饼干厂,上个月赶工生产 1000 箱奶油饼干,采购了 500kg 面粉、200kg 黄油、150kg 白砂糖,月底核算时却发现:原料实际消耗比预算多了 10%,生产线加班工时没统计,烤箱能耗更是一笔糊涂账,最后算出来的利润和预期差了近 8000 元。老板无奈说:“不是不想控成本,是根本算不清每一笔损耗到底花在哪了。”
其实,食品工厂算不清单款产品利润,核心问题不是 “算得不准”,而是 “没有找对核算方式”—— 尤其是像饼干、面包这类依赖精准配方的产品,缺了 “BOM 配方管理” 和 “进销存一体化” 的配合,成本核算永远是 “一笔糊涂账”。
深入了解后发现,食品工厂在成本核算上的痛点,几乎都围绕这 3 个环节:
第一,原料消耗 “算不准”,多领少用全凭估
做饼干要面粉、黄油、糖,做饮料要果汁、添加剂、包装瓶,每种原料的用量都得按配方来。但传统管理中,车间领料全靠手写单,有时候 “多领 10kg 面粉备用” 没记录,有时候 “实际只用了 180kg 黄油却按 200kg 算”,最后原料消耗和财务账对不上。有个面包厂就出过这样的问题:生产 1000 个吐司,按配方该用 200kg 面粉,实际却用了 220kg,直到月底盘点才发现,多出来的 20kg 要么是浪费了,要么是被挪用了,根本查不清。
第二,“料工费” 分摊 “理不清”,利润核算缺依据
食品生产的成本,不止是原料钱,还有 “人工工时” 和 “制造费用”。比如饼干厂生产线工人的加班工资、烤箱的电费、车间的折旧费,这些都要分摊到每箱饼干上。但很多工厂是 “按模糊比例摊”—— 比如把当月所有人工成本按产品数量平均分,导致高工时的复杂产品 “分摊少了”,简单产品 “分摊多了”。最后算出来 “1000 箱饼干赚了 2 万”,实际可能因为高工时多分摊成本,真实利润只有 1.5 万。
第三,库存与成本 “不同步”,月底结账耗时长
原料入库时,财务记了 “原材料 5 万”,但车间领料后没及时同步给财务,导致财务账上 “原料还有 5 万”,实际库存只剩 3 万;成品出库卖了 10 万,财务没及时做 “主营业务收入”,利润表上还是 “亏损状态”。有个饮料厂月底结账,光核对库存和成本就花了 5 天,等算出利润时,下一批生产都快开始了,根本没法及时调整生产策略。
其实,解决食品工厂成本核算难题,关键在于 “把配方管严、把数据连通”。就像那家之前算不清利润的饼干厂,用了 “BOM 配方管理 + 进销存一体化” 系统后,1000 箱饼干的成本核算精准到了 “每克原料”,利润算得明明白白。
具体怎么做?核心分 3 步:
第一步:建 “BOM 配方库”,原料用量 “锁死”
在系统里给每款产品建 “精准配方”—— 比如生产 1 箱奶油饼干(20 袋),需要面粉 2.5kg、黄油 1kg、白砂糖 0.75kg、食盐 50g,连包装纸的用量都要录进去。车间领料时,必须按 BOM 配方出库,系统自动扣减库存,想多领 100g 面粉都要走审批流程。这样一来,1000 箱饼干该用多少原料,系统里有明确数据,不会再出现 “多领少用” 的情况。
那家饼干厂就靠这一步,把原料损耗从 10% 降到了 3%—— 之前 “多领的面粉” 要么浪费,要么没记录,现在按配方领料,每克原料都能追溯到具体生产工单,再也不会 “原料用了多少不知道”。
第二步:“料工费” 自动归集,成本分摊 “不糊涂”
系统会自动把生产过程中的 “原料、人工、费用” 归集到对应工单上:
• 原料成本:按 BOM 配方自动计算,1000 箱饼干用了 2500kg 面粉,每 kg 面粉 8 元,原料成本就是 2 万;
• 人工成本:生产线工人的工时记录同步到系统,谁做了多少小时、时薪多少,自动分摊到每箱饼干;
• 制造费用:烤箱的电费、车间的折旧费,按生产工时比例分摊,避免 “一刀切” 式分摊。
之前那家饼干厂,用系统后算 1000 箱饼干的成本,连 “烤箱每小时耗电 1.5 度,每度电 0.8 元” 都能精准分摊到每箱,最后算出 “每箱饼干成本 168 元”,比之前的模糊估算精准了 20%,再也不会 “赚多少靠猜”。
第三步:进销存与财务同步,月底结账 “1 天搞定”
原料入库时,系统自动同步到财务 “原材料” 科目,不用财务手动录单;成品入库后,生产工单结案,成本自动结转;成品出库卖了 20 万,系统实时生成 “主营业务收入” 凭证,同时扣减库存。
那家饼干厂之前月底结账要 5 天,现在 1 天就能搞定 —— 库存数据、成本数据、收入数据全在系统里,财务不用再翻一堆领料单、出库单核对,直接导出报表就能算利润。老板说:“现在打开系统,就能看到 1000 箱饼干赚了多少,哪项成本超了,下个月该怎么调整,心里全有数。”
其实,BOM 配方 + 进销存一体化,不只是 “算得准”,更能帮食品工厂 “省成本”:
• 原料浪费少了:按配方领料,损耗从 10% 降到 3%,1000 箱饼干就能省 200kg 面粉,相当于省了 1600 元;
• 人工成本低了:财务不用熬夜对账,生产统计不用手动录单,能省 2 个人力成本;
• 决策更精准:知道哪款产品利润高,就多生产;哪项成本超了,就针对性优化,比如发现黄油成本高,就找更优的供应商。
就像那家饼干厂,用了半年系统后,不仅每款产品的利润算得清,还通过优化配方和采购,把 1000 箱饼干的成本降低了 8%,每月多赚近 1.6 万。老板说:“以前总觉得‘卖得多就行’,现在才知道,算清成本、控好损耗,比多卖 100 箱还赚钱。”
如果你的食品工厂也有 “算不清单款产品利润”“原料损耗高”“月底结账慢” 的问题,不妨先问自己 3 个问题:
1. 每款产品的 BOM 配方,是否精准到 “克”?
2. 生产中的 “料工费”,是否能精准分摊到每批产品?
3. 进销存数据和财务数据,是否需要手动核对?
其实,这些问题都能通过 “BOM 配方 + 进销存一体化” 解决。为了帮更多食品工厂搞懂 “怎么精准核算成本、怎么控损耗”,我们整理了一份《食品工厂成本精准核算指南》,里面包含:
• 3 类食品(烘焙、饮料、速冻)的 BOM 配方搭建模板;
• “料工费” 自动归集的操作步骤;
• 2 个食品工厂通过一体化管理降本的真实案例。
需要的老板可以在评论区留【食品成本】,我会把指南发给你,帮你把每款产品的利润算清楚,把成本控到位。
